非洲的毛里塔尼亚

时间:2024-10-05 10:30:20


毛里塔尼亚:西非国家。面积118.5万平方 公里。人口478万,阿拉伯人占70%,伊斯兰教为国 教。首都努瓦克肖特。地处撒哈拉沙漠西部,境内荒漠占2F 3。 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铁矿蕴藏丰富。经济以农矿业为主。



一、瓦丹、欣盖提、提希特和瓦拉塔古镇

建造于十一和十二世纪,是贸易和宗教的中心,服务于经过撒哈拉沙漠的商队,发展成为伊斯兰文化的中心。人们出色地保存了十二到十六世纪所建的城镇,沿着狭窄的街道是拥挤的带有天井的房子,环绕着一个有正方形尖塔真寺,这展示了具有西撒哈拉游牧文化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

每一个古镇被保存完好的城墙包围,在墙内是清真寺,是城市建筑物的中心点。街巷、死胡同、隐蔽的过道和难以逾越的城墙适合该地区防御的需要,仅仅在附近创建了通路。除了瓦拉塔以外,所有的古镇围墙外都有棕榈园和庄稼——它们支配着游牧民族的生活。清真寺、短粗的清真寺尖塔是每一个古镇文化和空间的中心点,逐渐掩映在城市风景中。粗灰泥石头运用在家庭建筑上,反映出阿拉伯穆斯林认同的文化、沙漠防护和气候极限的标准。

房屋用华丽石头装饰有花纹或者复杂的色彩式样,除了空气风口和箭孔外,房屋在街道层面上没有缝隙。水井在有牲畜的市场地区具备地区特色。

二、阿尔金岩石礁国家公园

占地面积1200000亩,是从撒哈拉沙漠到大西洋的一个过渡地带,该地是唯一一处代表着撒哈拉大沙漠与大西洋之间过度区域的典型。它有星罗棋布的海岛及绵长的海岸线,有大片撒哈拉地区的风沙地貌,还联合了广袤平坦的湿泥地带以及在提德拉岛附近形成的非常独特的潮浦地形。

公园处在热带非洲和古北极双重地貌的交汇处,海岸沙地、湿泥地带和海岛地区的几种喜光植被都在这里生长,受地中海气候影响的撒哈拉植被占据着公园的陆地区域。值得一提的是,有大约1400株沼泽红树生长在泥地边缘,更有1700株生长在本土的海湾内,这是大西洋东岸最北边的红树生长区。公园内也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遗迹,在一些岛上还有阿尔莫拉威德文明的痕迹。据估计,在7000000只走大西洋迁徙路线的鸟类中,约30%在阿尔金岩石礁国家公园越冬,它们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涉水禽鸟越冬群以及世界上种类最繁多的筑巢类食鱼鸟群落。

三、撒哈拉之眼

也被称为“理查特结构”,坐落于撒哈拉沙漠西部、毛里塔尼亚境内,是一个巨大同心圆地形,被誉为十大最壮观的地质奇迹之一。由空中俯瞰,撒哈拉之眼就像是一座方圆十里的城。

撒哈拉之眼的直径有50公里,海拔高度约400米,整体相当平坦,看起来就像个菊石,从绕地球轨道才得见其全貌。一开始撒哈拉之眼被认为是个陨石坑,但构造的中心地势平坦,没有发现曾有高温与撞击的地质证据;也不太可能是火山,因为当地没有发现火成岩堆积的圆顶。现在普遍认为,撒哈拉之眼是地形抬升与侵蚀作用同时进行的结果;结构的同心圆状痕迹则是硬度较高、不易受侵蚀的古生代石英岩;但这无法解释为什么撒哈拉之眼会这么大、这么圆,总之,撒哈拉之眼的成因仍未明了。

四、努瓦克肖特的星期五清真寺

酷似一座强大的碉堡,坚定地傲立于欣盖提中心。不论站在古城的哪个角落,目光一定会被这坚定的建筑物所吸引。

星期五清真寺是欣盖提人日常朝拜的圣地,它不同于人们印象中的清真寺,整个建筑相对简朴,由一幢一层平顶房和一座高塔组成。平顶房十分宽大、无窗,若干个蘑菇形状的大门依次排开,一边有楼梯直通屋顶平台,与其相连的高塔由黄砖土搭建而成,底座四方。几阶石梯通向塔正面的一扇小木门,木门上方有一扇通风的小窗,塔顶四角竖直突起,整个高塔让人联想到中国的万里长城或者碉堡之类的军事建筑,却很难将其与伊斯兰教“清如水,真如一”的状态联系在一起,这也许就是撒哈拉建筑美学和伊斯兰文化结合的产物,展示了西撒哈拉游牧人群的传统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