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五台山:金阁寺、黛螺顶、南山寺、五爷庙

时间:2024-11-16 10:40:46

五台山建寺庙的年代十分久远,早在东汉永平11年(公元6年)就开始修庙,至唐德宗时全山佛寺已达360座,历经兴废,至今存唐以来的各代寺庙47座。被誉为中国古建艺术宝库。1257年西藏名僧八思巴到五台山朝礼,喇嘛教开始传入五台山,形成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并存,“青庙”与“黄庙”同兴的盛况。

五台山寺庙群

从佛教角度看,五台山名刹古寺依山而建,相对集中,高低有序,鳞次栉比,丰厚的佛教文化积淀和文物古迹,早已成为研究中国宗教文化艺术的一块宝地,称五台山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名不虚传。

金阁寺

金阁寺位于南台之北,中台之南,除五座台顶的寺庙建筑外,金阁寺所处的地势较高,海拔1900米,距台怀镇约15公里在“会昌法难”中被焚毁,到了明嘉靖34年(1555年),寺内建筑才得以恢复。最鼎盛时期,金阁寺为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和五大禅宗之一。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金阁寺的起源

金阁寺与中国密宗的传播和密宗创始人之一的不空法师有极密切的关系。五台山的金阁寺就是由不空三藏创建的中国最早的密教中心。

不空三藏法师

金阁寺的由来有一个传说故事:唐玄宗年间,有两位高僧来朝圣五台山,他们一位叫普守、一位叫道义,希望能在灵峰圣境一睹文殊大圣的真容。于是,他们开始朝拜五个台顶,遍寻文殊圣迹。这一天他们又走在台顶的路上,疲累的普守走不动了,索性坐在一块石头上开始歇息。

道义礼佛确实极为虔诚,继续在山路上前行,行至中台南面的金阁岭的时候,突然刮起了一阵狂风,道义和尚便就地而跪、叩头诵经、求佛保佑。过了一会,恍惚间眼前出现了一位十几岁的小沙弥,走到道义的面前讲:“师父等你多时,请你进去吃茶。”道义抬眼一看,不远处是一座金桥,金桥的后面层层金阶,金阶之上殿宇巍峨,山门上面一块匾额,上书“金阁寺”三个大字。

金阁寺建造过程中,由于当时不空深得朝野的倾心祟奉,全国通力支持,上自皇亲国戚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纷纷布施,唐代宗甚至下诏命全国十节度使助缘建寺,化缘僧分赴全国各地为建造金阁寺募集布施,工程历五年而竣。

当时的寺院富丽堂皇,规模宏伟,寺中金阁高达百余尺,有上、中、下三层,雕梁画栋,高耸入云。殿顶“铸铜涂金为瓦”,“照耀山谷”。寺院落成后,不空奉救就为金阁寺的开山祖师。‘他还奏请皇帝于金阁寺等五寺各置定额僧2人。


寺院介绍景点介绍

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11万平方米,有殿堂房屋160余间。金阁寺的山门兼做天王殿,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殿内正壁供奉弥勒佛,两山为四大天王,门廊左右为哼哈二将。

金阁寺山门

走进山门剧来了寺院的主体建筑:大悲殿,也称观音阁,面阔五间,四周围廊,重檐歇山顶,是金阁寺内规模最大、建筑等级最高额殿堂。

大悲阁

大悲阁内的塑像

阁内莲花座上供奉一尊高17.7米的三头二十四臂千手观音铜像一躯,后人于铜像之上覆盖泥皮一层,将铜像隐于泥层之中。观音两侧站立的一男一女两位老者是观音菩萨的父母。

千手观音

千手观音

相传春秋时期有一位妙庄王,他和王后宝德生有三个女儿,其中三女妙善曾经贡献出自己的手和眼睛为父亲治病,被誉为第一孝女,而观音菩萨就是其化身。

观音像

观音阁的后面是一座面阔十九间的二层建筑,称为楼殿。下层为僧舍,上层分别为菩萨殿、五百罗汉殿、地藏殿、药王殿、玉皇殿、三皇殿、送子观音殿等,塑像人物繁杂,有近千尊之多。楼殿后的大雄宝殿,为后院主殿,面阔五间,内供三世佛,十八罗汉分列两侧,均保存完好。

大雄宝殿内的三世佛

十八罗汉像

十八罗汉像

金阁寺的规模在五台山排不进前几名,却因拥有一千多尊造像,而成为五台山造像最多的寺院。


黛螺顶

黛螺顶,位于陡峭的半山脊上。从山下仰望,只见巍巍高山的半山腰间又耸起一座小山。山顶寺宇的山门和牌楼围在树木之中,常有云雾缭绕。小山形如大螺,盛夏草木萋萋,呈一片黛青,故山顶寺宇名为大螺顶,又称黛螺顶。 黛螺顶亦名大螺顶,又名青峰,古寺名叫佛顶庵。是五台山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别具一格的一座古刹。

黛螺顶山门

黛螺顶(寺)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小朝台”。五台山的五座台,各有一尊文殊菩萨法像,人们将转遍五座台顶,朝拜五尊文殊菩萨像成为“大朝台”。但要做到“大朝台”,需要较强的体力和充足的时间。黛螺顶把五座文殊菩萨像复制塑造后,集中在一起,来到这里朝拜了五座文殊菩萨像,等于转遍了五座台,所以叫“小朝台”。


黛螺顶寺庙介绍

占地三千平方米,计有殿堂僧舍二十余间。过牌楼,进山门,见院内的山门背后立有石碑两块:一块立于明万历二十年仲秋,上书“五台山重建佛顶庵碑记”;另一块立于清康照岁次辛未仲秋,上书“青峰顶造像建亭记”。看来,黛螺顶又名青峰顶,佛顶庵是黛螺顶寺宇的另一种称法。

牌楼

寺内的第一座殿为站坛殿,殿座六角台 基,上部是六角重檐攒尖顶。作为殿建,在五台山寺庙群中别具一格。殿内主供站坛佛,释迦牟尼佛不是常见的趺坐形样,而是站立于佛坛之上。

坛殿

第二座大殿为五文殊殿,正面三间,侧面两间,外加半间宽的四面出廊,单檐歇山顶。殿内供的就是集五座台顶五种文殊法像于一室的五文殊,正中殿坛上,中间供中台孺童文殊,左侧供北台无垢文殊,右侧供南台智慧文殊,左侧殿坛供东台聪明文殊,右侧殿坛供西台狮子吼文殊。

五方文殊殿

自从黛螺顶供五文殊以来,小朝台的盛誉闻名遐迩。大殿前立的石碑,就是清乾隆御制碑,石碑背面的乾隆亲笔题诗,其字迹的结构丰满圆润,笔法刚劲流畅,堪称书法艺术珍品。

第三座后殿面阔五间,悬山顶,殿阶台下长有一松一柏,松在北端,柏在南端,围粗均在九尺左右,即是乾隆诗中所称的“阶下千年不老松”。松柏树高大直立,无有弯曲,望去有如戟指蓝天,为寺宇生色不少。


黛螺顶登顶路线

大智路

大智路

要登顶黛螺顶,必登大智路,大智路青石辅成,全程共计1080个台阶。佛教将佛与众生分为10大类,总称为十界。十界各有“百八”,合起来就是1080,其中包括“百八烦恼”等等。据僧人们讲,走在大智路上,踏1080级台阶,能给人增添智慧,消除烦恼,逢凶化吉,一生平顺。

大智路

望景亭

望景亭

穿过写有“大螺顶”的木牌楼,可见山门外西南角有一汉白玉望景亭翩然立于眼前,玲珑剔透,招人喜悦。站于亭内。放眼望去,远处台顶隐约可见。若是冬日,四周山峰尽皆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若是夏日,千山皆绿,排青滴翠;流水沉碧,风光如画。星罗棋布的寺庙坐落于万绿丛中,若隐若现,几多玄妙,几多神秘。多高的山上也有水,因之多高的山上也有树,多高的山上也有庙。站于望景亭内,空气清纯,香风甜润,神清气爽,流连忘返。

天王殿

天王殿

该寺天王殿一做二用,既是寺院中轴线上的第一重大殿,又是该寺的山门,故也称之为山门殿。该殿坐东向西,面宽三间,单檐硬山顶,殿内塑有四大天王。天王殿两侧有钟鼓。

旃檀殿

旃檀殿

这是黛螺顶中轴线上的第二重大殿。该殿建筑很有特点,殿座为六角形台基,故殿体也呈六角形建筑。殿顶为六角重檐攒尖顶,这种样式在五台山寺院中可谓别具一格。殿内的释迦牟尼佛站立于佛坛之上,这也是跟一般寺庙的佛陀塑像有所不同,故此殿也叫站坛殿。但因原塑为旃檀木雕刻而成,故正名为旃檀殿。


旃檀,是檀香的意思;旃檀木,是一种质地坚硬的高贵木材。 佛教传说,释迦牟尼成道后,到仞利天为他母亲摩耶夫人诵讲《罗汉经》之前,弟子们为了让佛祖的形象永远存留于人间,便请佛祖站在河边为之绘像。

出于对佛祖的尊敬,人们不敢用目光直视,画像时只得照水中的倒影而绘形,不免就将流水的波纹也给画了出来。后来人们照此画而雕其像,称为“照佛”。据传,世界上第一尊照佛是用旃檀木雕刻而成的,所以照佛又被叫做“旃檀佛”。后来,凡是塑成这种形态的释迦牟尼像,不管选用什么材料,均被称为“旃檀佛”。

五方文殊殿 

五方文殊殿

五方文殊殿,面宽五间,单檐歇山顶,四出廊,为中轴线上第三重大殿。殿坛上方供五方文殊像,从南到北依次为:东台聪明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中台孺童文殊,南台智慧文殊,西台狮子吼文殊。走进黛螺顶五方文殊殿朝拜,就等于登遍了五座台顶朝拜五方文殊一样,也叫“朝台”。略有不同的是,亲登五座台顶,朝拜五方文殊,叫大朝台。而因故不能去五座台顶朝拜的,到黛螺顶五方文殊殿朝拜,称为“小朝台”。

五方文殊殿

登顶黛螺顶,遥望四周,可见南台、中台、北台横出天际,与寺院背靠着的东台绵连在一起,象是天然大屏障,围护着台怀腹地的寺庙建筑群。俯瞰台怀,又见殿宇鳞次,楼阁峥嵘,佛塔对峙,石阶层叠,琉璃瓦反射着金光,红围墙一道又一道,呈现出一派佛国风光。


南山寺

南山寺鸟瞰图

南山寺离台怀镇大约2公里,依山而建,坐东朝西,是佑国寺、极乐寺、善德堂三处合称。


寺院整体布局

坐东向西,枕山而建,凿坡为级,108个台阶,披云掩绿,宛若天梯。寺庙共由七层三部分组成。寺庙下三层是极乐寺,中层为善德堂,上三层为佑国寺。寺院布局高低错落,建筑各有特色,形制层叠有序,以悠久的建筑历史,幽静的修行环境,精美的汉白玉雕刻,引人注目。

南山寺·佑国寺远景

寺院左侧四合院内,大雄宝殿位居正中,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硬山顶,殿内塑释迦及二弟子和胁侍菩萨,石雕汉白玉送子观音分置其前,雕刻工艺精湛。两侧分列明代塑像十八罗汉,是五台山罗汉中的精品。墙壁上满绘佛传故事,是明代原作。

18处院落、125座建筑、300余间殿堂组成,东西长294米,南北宽240米,总占地面积33310平方米,建筑面积7935平方米,规模之大在世界文化遗产五台山佛教圣地首屈一指。


寺院景点介绍

南山寺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气魄、石雕和泥塑。来到山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影壁,五台山的寺院大多有影壁,而南山寺最下面这一影壁是最大的,宽17.3米,高约8米。青砖壁身,中嵌汉白玉石雕,多有题词和对联。

影壁

石雕

影壁后面,就是气魄雄伟的108级台阶和白楼牌。108级台阶在五台山不止一处,如果说菩萨顶的台阶是以陡峭闻名。那么南山寺的台阶则是以宏伟宽大而出名。台阶分三段,每段36级,直抵尽头的白楼牌。

108级台阶

白楼牌宽12.8米,厚1.6米,高9米,牌楼下有三个门洞,上分三层楼头,一层比一层内缩,居中的楼头最高,两侧配以对称的分层次的四个楼头。中门洞额的石面上题有"苍松无毁智转云中飞腾万里山水乎"字样。两个边门的外侧和内侧,都刻有楹联。牌楼的背面也有许多石刻题词和对联。

楼牌

石牌楼后面的建筑是大钟楼。钟楼分两层,下层是敦实的石建筑,上层是重檐木构建筑。下层门洞的拱券和门框上,刻有"八洞神仙"图,边侧刻一副对联。钟楼背面门洞两旁,又有两个小门洞,内砌二十八层台阶,直通楼上。

部分石雕

部分石雕

南山寺的大钟楼,石建和木建相结合,石刻人物花卉和石刻题字相结合,石雕和彩绘相结合,很有特点。游人穿过大门洞,登小门洞内的二十八级暗石阶上楼,可凭栏观光。

寺庙内一景

大钟楼左侧是一个院落,东面有一座小殿,上挂"敕建极乐寺"匾额,殿前立元代石碑-通,清代石碑数通。至此,方显出南山寺的古朴气氛。
  

小径左侧。又有一个门,门旁有砖砌建筑的钟鼓二楼,入内是一个四合大院,大院正西经北向南的就是南山寺现存塑像设置最完整的大雄宝殿。殿内正中为泥塑释迦牟尼佛和阿难、迦叶两个大弟子,再前正中为石雕文殊骑狮像。

左侧为石雕送子观音像,观音菩萨慈爱地把小孩放在膝上,一手护抱,一手拉着孩子的小手,观音菩萨的背后,卷起凹石,表示山洞的样子,这座雕像形象十分生动。右侧为木雕普贤菩萨。


菩萨伸出的十八臂作出各种姿势,下踩一朵莲蓬,身边眼两头小象,看上去翩翩欲飞。大殿两侧的泥塑十八罗汉,其工艺水平之高,在五台山所有大雄宝殿内同类塑像中首屈一指。

罗汉的个性鲜明,有的疾恶如仇,有的泰然自若,有的眉清目秀。有的老态龙钟,一个个栩栩如生。十八罗汉所靠的山墙内壁上有壁画,左侧壁画为释迦牟尼佛传记,右侧壁画为唐僧取经。

南山寺内的石雕和泥塑最有特点,其内容包括佛教传说、道教典故以及林木花草等图案,刀工细致,构图精妙,堪称五台山一绝。尤其是南山寺中的佑国寺中最为明显。整个南山寺的建筑也极具特色,整座寺院依山而建,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各殿之间迂回曲折,小径通幽,有神秘莫测之感。


万佛阁(五爷庙)

五爷庙

五爷庙始建于明代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当时,仅有东殿(文殊殿)是塔院寺的属庙。清代时,又增建了北殿(龙王殿),并由青庙(汉传佛教)改为黄庙(藏传佛教),成为独立寺。寺宇坐北面南,平面正方形,占地面积2040平方米。寺内东、南、北三面有建筑,共有殿堂6间、崇楼3间、僧舍20间、戏台1座、佛塔2座、明代石碑3通。


五爷庙的由来

相传远古时期,五台山叫作五峰山,五座山峰高耸入云,山峦起伏,纵横连绵。境内沟无泉水,山不生草。盛夏酷暑,干旱无雨,寸草不生,当地百姓苦不堪言。

文殊菩萨得知东海龙王有块清凉石,为了改善这里的环境,文殊菩萨就借来了清凉石,使五台山变得凉爽宜人。可是龙王的五个儿子得知大为恼火,原来清凉石是龙王的五个儿子每次行云布雨归来后休息的地方。龙王的五个儿子听说清凉石被文殊菩萨拿走,便怒气冲冲,腾云驾雾来到了五峰山。

他们摆动龙体四下寻找,把五峰山撞得地动山摇,眨眼间五座山峰不见,变成了五座平台,于是五峰山变成了五顶山。文殊菩萨见五条青龙如此作恶,便念咒语将他们一一收复。并在文殊菩萨的感化下皈依佛门,并誓愿生生世世追随文殊菩萨,守护五台山。直到现在,北台顶还有一座祭祀五爷的黑龙祠,祠旁波光粼粼的黑龙池就是他的家。

后来为了方便祭祀和朝拜五爷,人们便在台怀镇中心塔院寺万佛阁旁边修建了一座龙王殿,并把五爷像请到了这里,才有了今天的五爷庙。

在五台山众多的寺庙中,五爷庙是间不大的庙宇,但这里是五台山香火较旺的寺庙之一,也是名声较大的寺庙之一。这里终年涌动着香客和游客,哪怕是在淡季,也是如此。在信徒的心中,这里是五台山许愿的名地。


寺院景点介绍

主建筑有三,一是文殊殿,二是五龙王殿,三是古戏台。

文殊殿

坐东朝西,三檐歇山顶,四角翘出,明柱围廊,玲珑剔透,很像一件内部镂空的工艺品,在五台山众多佛殿中别具一格。

殿内下层供三位菩萨,不用我讲,大家一看就会明白,骑绿毛狮子的是文殊菩萨,骑大白象的是普贤菩萨,骑神兽的是观音菩萨。

不论是三大菩萨,还是座下之骑,塑造得均极为精细生动。

大殿内左、右、后面三壁的满面木制小格中,尽是约10厘米大小的泥塑贴金佛像,连横梁上都是小佛,楼上二层殿内三壁同样布满金佛,上下两层合计共有佛像万尊,所以此殿、此庙便名叫万佛阁。

二层殿内正中所供是地藏王菩萨,左右两边分别是道明和尚和其父亲。

一般情况长者应在上首,而这里位居左侧上首的却是儿子道明。

相传地藏王菩萨欲在九华山开创道场,而当地一位员外起初不愿让出宝地,但员外的儿子却敢违抗父命把地界奉献出来,并出家跟了地藏王菩萨,取法号道明,成为虔诚的佛门弟子,因为这段故事,所以其父亲就只能站在地藏王菩萨的下首了。

立于地藏王菩萨左右外侧的5对塑像,统称为“十殿阎王。”


五龙王殿

坐北朝南。人们通称五爷庙。五爷庙创建于清代,民国年间重修时,增建了殿外前庭。

五爷,是东海龙王的第五个儿子, 是东海龙宫的神,总管人间的收成。为了风调雨顺、财源广进,世人供奉五爷,把五爷当成有求必应的象征。

五爷庙坐北朝南,走入殿中,能够看到中间供奉着两尊五爷的坐像,一尊是木雕,一尊是铜铸,两尊五爷坐像后面供奉着龙父龙母,大龙王、二、三、四龙王。在殿前的过厅处,还摆放着半幅皇帝赐予的銮驾。

一般佛教寺院是不供龙王的,而五台山为什么要修龙王殿呢?这要从文殊菩萨向东海龙王巧借歇龙石的神话说起。


据说,五龙王以前是黑脸,但为什么我们所见却是金脸呢?这是因为佛教传言,说王爷性子暴烈,侍奉稍有不周,就要发脾气动恐。脸由黑色变为金色,就使五爷的脾气变温和了。


古戏台

戏台

传说中五爷(五龙王)喜欢看戏,人们就在五爷庙(五龙王殿)对面修建一座戏台,这就是五爷庙戏台,也是五台山的一座戏台,有时能够在这里看到当地戏曲表演(游客出钱点戏,唱给五爷听)。五爷庙的香火较旺,殿前殿内非常拥挤,敬香和拜佛的时注意别烫着别人和别被别人烫伤。

游五爷庙必看小贴士:

1. 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前来敬香的香客特别多,很多都是一大早来“烧头香”的,此时前来敬香,是需要排队的。
2. 不要听信庙前的所谓的“居士”兜售的香,庙内有请香的地方。
3. 当心周边的“好心人”!他们会热心的帮你讲解如何敬香,然后向你索取费用,而且费用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