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一个以明、清建筑为主的传统村落——龙堂村

时间:2024-11-15 09:40:48

龙堂村简介

龙堂村位于淄博市博山区域城镇石门景区驻地西南四公里,双嘴山东麓。地处山区。清乾隆元年(1736 年)《刘氏祖茔创修碑记》载:“吾刘氏始祖,初自枣强迁居益都之颜神镇,延至吾十一世祖讳坐绪,于明景泰年间,自颜神迁居龙堂庄之西麓。”据此,当建村于明代。村处草峪岭东麓,岭似青龙,尾上头下,其下又分两岭,象两龙须,村在两岭之间,初名“龙藏庄”,后演变为“龙堂”。

龙堂村村中以明、清建筑为主,所有古建筑随山就势,高低错落,鳞次栉比,样式多异,连片集中,虽经历了历代岁月沧桑,如今大部分依旧保存基本完好,其筑材均取之于全国稀有的当 地十八层页岩石干砌而成,杂以熟石灰,黄泥巴抹缝,窗户用特制的木质方条形窗棂,糊上 旧工艺制作的茂头纸,屋内均用黄泥漫墙,屋檐及两山墙用石板压顶,两山石板之上再铺之于墩子石加以装饰,即挡风避雨,又坚固美观,达到延长建筑寿命的功能,屋面铺用当地产 的高粱秸(当苇箔用),谷秸,黄百草。古建筑比较典型的有上庄的刘氏四合院,南北大门院落,及刘氏祠堂等。

刘氏四合院始建于前清,光绪初年翻修,设计考究,恢弘,四角带厢房,主次分明,雕刻粗细的大门,四面住屋均有地道与外相通,以供主人逃难避灾之用,独特的北大门院落均为二层楼,村中有博山刘氏祠堂,距今已 300 余年,2009 年族众捐资进行了扩建整修,内存光绪年间《修路捐施碑记》、嘉庆年间保护树木的《林木碑》、民国四年保护古槐的《公义碑记》等。祠堂西侧有一株至今生长良好的千年古槐。村中原有四处古庙即村民刘持法南屋后墙上的关帝庙,现仍存在;二是原刘同瑞屋后的关帝庙,因建房而拆除;三是古槐基东处,借助于树洞之外所建的树神庙,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村民因烧香祭拜 树神,而从树内引起串火,引燃槐树主枝、侧枝,于是为救火而锯去部分树枝,庙也拆除;四是村西有一山神庙,文革时已拆毁。


村外各分支祖茔散布着为数众多的古碑刻,特别是庄西的刘氏祖坟,至今保存完好的有自康熙年间以来各式碑刻。主要有乾隆元年的《刘氏创修碑记》(文革已毁,一七八六年续修博山县志有记载)和同治十三年的大型《刘氏谱碑》(有上千人之名讳)详细记载了博山刘氏自明洪武年间自冀州枣强移居颜神镇及明景泰大乱,为避战乱之灾而迁居西山之矶龙堂之墟的过程。该碑刻及《东林碑刻》和《博山支系刘氏族谱》已被河北省枣强移民文化研究会收录并于零一五年二月十三日发表于《滨湖画报》第三期专刊上,石匠工艺,如先祖刘元魁的镌刻技艺娴熟快捷,远近闻名,有号称“铁笔刘”之称,至今仍有其传人刘持宪等。即彰显了蕴涵泱泱然刘氏望族之雄风,又承载了先祖当年漫漫岁月中离乡背井、形影相吊艰苦奋斗的历史文化信息。


清乾隆元年(1736 年)《刘氏祖茔创修碑记》载:“吾刘氏始祖,初自枣强迁 居益都之颜神镇,延至吾十一世祖讳坐绪,于明景泰年间,自颜神迁居龙堂庄之 西麓。”据此,当建村于明代。目前,全村户籍人口 226 人,常住人口 72 人,均为汉族。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属济南府淄川县西南路社,1911年至 1927年属济南道淄川县西南路社,1928 年取消道直属省辖属山东省淄川县西南路,1930年县下10路改为9个区,属淄川县第五区遵化乡,1940年至1949午属金寨区峪口乡,1950年属淄博专区淄川县第五区峪口乡,1955年县制撤销属淄博专区淄川区峪口乡,1 956年小乡并大乡,三乡合并改为石门乡,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属淄川区“龙门人民公社”,1961年12月“龙门人民公社”划归博山区管辖。1982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龙门公社”更名为“石门公社”,1984年社改乡属石门乡。1995年10月撤乡建镇属石门镇,2001 年撤销石门镇并入域城镇,2010年属博山经济开发区管辖龙堂村迁来时在草峪岭半山坡居住,后逐步依山发展,逐步形成村庄。民国时期,由于生活的富足和气候条件的优越,村庄人口和规模进一步向外围拓展,街巷格局、建筑风格等逐渐形成了如今传统村落的基本格局。解放后迎来的村庄建设的快速发展期,上世纪50-70年代,村庄快速发展,逐步往外围拓建,至此现有传统村落成形。这一时期的民居沿用了传统民居建筑模式,并且在街巷和建筑布置上面也都延续了传统的修建方法。进入上世纪 80年代,村庄修建仍在进行,村庄继续往外围扩建,但是街巷格局及建筑布局完全改变,建筑基本为砖墙红瓦,已经完全没有了传统村落的布局特征。



历史人物的生卒年、重要事迹、依据等。先祖刘元魁的镌刻技艺娴熟快捷,远近闻名,有号称“铁笔刘”之称,至今仍有其传人刘持宪等。即彰显了蕴涵泱泱然刘氏望族之雄风,又承载了先祖当年漫漫岁月中离乡背井、形影相吊艰苦奋斗的历史文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