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阳位居豫西北黄沁河冲积平原、太行山南麓,系黄土高原之东南边缘。地跨东经112°46'~113°03'与北纬34°59'~35°19'之间。东邻博爱受,西界济源,南毗温、孟两县市,北接山西晋城市泽州县。南北长36.8公里,东西宽29.3公里,总面积623.5平方公里。市区居辖境中部偏东,傍沁水之阴。河南省重点城镇化试点市、对外开放重点县市和首批扩权县市之一。先后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市、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河南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十佳县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历史沿革
沁阳历史久远,夏代,地处覃怀地,属冀州。
商代,属京畿。纣时封鄂侯于邗,称鄂侯国。
西周,称野王。武王初年,武王封子邗叔于邗,其地为邗侯国。
东周襄王四年(前648年)野王属晋。迄战国,野王先属魏,后属韩。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伐野王,野王降,地入秦。始皇六年(前241年)野王归卫。
秦代,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三十六郡,野王隶三川郡,为卫国地。二世元年(前209年)秦灭卫,野王归秦。
汉初,项羽立司马印为殷王,野王为殷国所辖。高祖二年(前205年)置野王县,隶河内郡,地属京畿。武帝征和四年(前89年)置司隶校尉督察京畿七郡,野王隶司隶校尉部河内郡。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野王隶冀州司隶校尉部河内郡。成帝省司隶校尉,野王隶河内郡。

新莽天凤元年(前14年)置六队郡,省河内郡入后队,并改野王为平野,隶后队。
东汉复西汉旧制。光武帝建武中,复置河内郡,隶司隶校尉部,复改平野为野王,归河内郡所辖。
三国,野王归魏,隶司州河内郡。
西晋,野王为河内郡治,司州所辖。
十六国时期,怀帝永嘉二年(308年)野王归前赵,旋又归晋。四年(310年)复归前赵。元帝大兴二年(319年)野王归后赵。穆帝永和七年(351年)复归晋,后又归前秦。永和十一年(355年)地陷前燕。后又属后秦、后燕。安帝隆安年间地入北魏。新置豫州,州治野王。

南北朝,野王地属北魏。献文帝天安二年(467年)置怀州治野王,野王隶怀州河内郡。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废怀州,野王隶河内郡。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为东西魏,野王地属东魏。孝静帝天平初复置怀州,野王隶怀州河内郡。北齐代魏后,野王归北齐,北周灭北齐,野王又属北周,均隶怀州河内郡。
隋代,野王地属冀州域。文帝开皇初,隶怀州河内郡,三年(583年)废河内郡,野王隶怀州。十六年(596年)改野王县为河内县,仍隶怀州。煬帝大业三年(607年)废怀州,复置河内郡,河内县归河内郡辖。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王世充置怀州于济源西南之柏崖城,领河内等县。四年(621年)世充平,怀州移治河内。太宗贞观六年(632年)置河北道,河内归河北道怀州所辖。武后天授元年(690年)改怀州为河内郡,河内隶之。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改河内郡为怀州,河内县仍隶怀州。德宗建中年间置河阳军辖怀卫等州,河内县归河阳军怀州所辖,武宗会昌中河阳军曾移治河内。
五代,河内县隶怀州河内郡。
宋代,河内县初隶河北路怀州河内郡。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分河北路为东西两路,河内县归河北西路怀州河内郡辖。
金代,置沁南军节度使治河内,河内为沁南军节度地,归河东南路怀州所辖。太宗天会六年(1128年)曾改怀州为南怀州。海陵王天德二年(1151年)复称怀州。
元初,河内归怀州所辖,隶中书省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蒙哥七年(1257年)废怀州,置怀孟路领河内等州县。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以怀孟路隶彰德路,二年复以怀孟自为一路。仁宗以怀州曾为其潜邸,于延祜六年(1319年)改怀孟路为怀庆路。

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改怀庆路为怀庆府,治河内,隶中书分省。二年改分省为河南行(中书)省,九年改河南行省为河南布政使司,河内归河南布政使司怀庆府所辖。
清代,河内归河南省河北兵备道怀庆府所辖,河北镇总兵、黄沁同知驻此。
民国元年(1912年)废县存府,河内县废,地入怀庆府。
2年(1913年)废府存县。因沁水在郡城西北,县境旧有沁阳城,故循其意,改河内县为沁阳县,归是年所置豫北道辖。
3年(1914年)改豫北道为河北道,沁阳隶河南省河北道。
16年(1927年)省国民政府成立,并撤河北道,沁阳直隶河南省政府。
21年(1932年)沁阳归河南省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所辖。
27年(1938年)沁阳大部被日军侵占,沦陷地区归日伪所置之豫北道辖,未沦陷地区仍归河南省第四专署所辖。
1945年抗战胜利后,沁阳仍隶河南省第四专署。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年置平原省,沁阳归平原省新乡专署管辖。
1952年平原省废,沁阳改隶河南省新乡专署。
1986年撤销新乡专署,实行市代县制,沁阳改归焦作市辖。
1989年9月2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沁阳县,设立沁阳市(县级),由省直辖,焦作市代管。

行政区划
1945年抗战胜利后,沁阳仍建四个区署。一区设在城内,二区设在王召,三区设在西向,四区设在柏香。区下仍实行保甲制。
是年11月8日,沁阳首次获得解放。沁阳民主政府废除旧的区署与保甲制,在全县建立七个政区:一区城内,二区西万,三区义庄,四区柏香,五区路村,六区苟庄,七区王召。区辖自然村。
民国35年(1946年),沁阳大部又为国民党所占,国统区建"五乡六镇"。即龙涧乡、崇化乡、水运乡、王曲乡、万善乡和城关镇、文德镇、武德镇、柏香镇、紫陵镇、西向镇。
民国36年(1947年)7月,沁阳全境解放。是年恢复原七个政区建制。

1948年,增设城关区,驻城内,原一区迁至魏村。
新中国建立后,于1950年将八个政区并为五个政区。原城关区、七区并为一区,一区、三区并为三区,四、五、六区并为四区、五区。合并后,区公所一区驻城内,二区驻西万,三区驻西向,四区驻柏香,五区驻木楼。区下辖106个行政村,402个自然村。
1952年11月,将一区西部、四区北部划出,增设第六区,区公所设在西王曲村。
1953年,区下设乡,全县共建21个乡,辖71个行政村。
1954年7月,建立城关镇,镇公所驻自治街。是年撤消行政村建制,全县建71个小乡。
1955年9月,撤区建中心乡,全县建11个中心乡、1个镇。中心乡是西万、南寻、常平、西向、解住、紫陵、柏香、王曲、崇义、木楼、王召,镇即城关镇。中心乡下辖71个小乡。
1956年11月撤消中心乡,并71个小乡为15个乡、区、镇。其中乡13:王召、北关、山王庄、西万、西向、紫陵、解住、王曲、柏香、南寻、肖寺、崇义、木楼;区1:常平山区;镇1:城关镇。

1958年8月,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政社合一。初建10个公社,即城关、王召、王曲、西万、西向、紫陵、南寻、柏香、木楼、崇义。是年11月,又将王曲、王召并入城关公社,南寻并入柏香公社,紫陵并入西向公社,木楼并入崇义公社。并社后,全县设城关、西向、西万、柏香、崇义5个公社。
1959年春,公社下设管理区与直属大队。五个公社共辖44个管理区、380个自然村、71个直属大队、284个生产大队、1072个生产小队。

1960年8月,温县并入沁阳。合县后,全县有11个公社,482个生产大队,2259个生产队。11个公社为城关、西万、西向、柏香、崇义、温泉、祥云镇、赵堡、北冷、林召、杨垒。
1961年10月,沁温重新分设建置。分县后,沁阳公社建制调整,全县设16个公社、镇,辖472个生产大队,2145个生产小队。16个公社、镇即王召、庞门、王曲、西万、山王庄、水北关、常平、西向、紫陵、解住、崇义、木楼、柏香、葛村、吕庄公社和城关镇。
1962年6月,将庞门公社改为接马寺公社,吕庄公社改为两水公社;并将崇义公社划为崇义、前赵两个公社。是时全县有17个公社,辖289个生产大队,2358个生产队。
1965年11月,撤消两水公社与前赵村公社,将其分别并入柏香、崇义公社。其时全县有15个公社、镇,辖315个生产大队,1936个生产队。15个公社、镇为王召、王曲、接马寺、北关、西万、山王庄、常平、西向、解住、紫陵、葛村、柏香、崇义、木楼公社和城关镇。
1966年元月,将解住公社并入西向公社,并将西向大队改为西向镇,归西向公社管辖。同时,合并水北关、接马寺公社建城关公社,原属城关镇的南关、西关、东关亦同时并入城关公社。合并调整后,全县有13个公社、镇,辖330个生产大队,1809个生产队。

1974年3月,在崇义、柏香、王曲、城关四公社结合部,增建西渠沟公社。原城关公社的曹村、柿园,王曲公社的广利作、十三里店、杨村、南王庄、北董,崇义公社的北山村、西彰庄、东彰庄、南彰庄、前赵村、后赵村、东渠沟、中渠沟、西渠沟、南董,柏香公社的吕庄、大召、大王、小王、赵庄、大十八里、小十八里等村划归该社所辖。增设建置后,全县共有1镇,13公社,辖332个生产大队,1781个生产队。
1983年进行体制改革,原人民公社改为乡,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
1989年4月撤消西万、西向乡,建西万、西向镇,所辖区域不变。至此,沁阳共设3镇、11乡,辖309个行政村,458个自然村,有328个村民委员会、1781个村民小组。
1989年9月沁阳撤县建市后,设3镇11乡,辖309个行政村,458个自然村,329个村民委员会,1399个村民小组。
1990年4月,撤乡建山王庄镇。
1995年8月,沁阳市撤销城关镇、城关乡建制,设立太行、覃怀、怀庆、沁园街道。
2005年10月,葛村乡并入柏香镇。木楼乡并入王召乡。王占乡的26个村并入王曲乡。
2022年10月,沁阳市辖4个街道、6个镇、3个乡。市人民政府驻县东街10号。

覃怀街道:东关社区庙后社区寨村社区灯塔街社区周庄社区 峰云社区西武庄村小王村牛庄村张庄村南官庄村甄庄村庞门村东武庄村
怀庆街道:合作街社区自治街社区天鹅湖社区玉溪苑社区北关村孟庄村北金村张十字村明王庄村马巷村双磨村姑姑寺村徐巷村
太行街道:清平社区罗庄社区秦谷沱社区亢庄社区马坡社区丁庄社区朱庄社区水南关社区华新社区白庄村秘涧村西义合村西沁阳村东沁阳村北关庄村东义合村毛庄村
沁园街道:联盟街社区西关社区南关社区南坛社区崔庄社区肖庄社区唐庄社区新苑社区河苑社区怡苑社区怀苑社区电业社区清华园社区护城村张景屯村北王庄村任庄村廖屯村袁屯村五门村皮庄村韩村村沙岗村庙门村东荒村西荒村接马寺村曹村南王庄村
崇义镇:崇义村后韩吴村东韩吴村西韩吴村连庄村南范村后邓村前邓村南各万村东各万村中各万村西各万村苗庄村宁庄村张留村南里村赵儒村郭庄村小召村宽平村水运村海村闫庄村南山村后杨香村前杨香村吕庄村西韩村大张村二郎庙村新张庄村东兰户村西兰户村兰户铺村金冢村大金陵村小金陵村西苟庄村
西向镇:西向一街村西向二街村西向三街村西向四街村西向五街村东向村皇府村水黄头村魏村龙泉村南向村屯头村解住村东高村西高村清河村鲁村常乐村新庄村义庄一街村义庄二街村义庄三街村南作村行口村捏掌村逍遥村虎子村
西万镇:西万村邘邰村校尉营村景明村留庄村七里桥村李巷村官庄屯村石庄村沙滩园村和庄村道口村
柏香镇:柏香一街村柏香二街村柏香三街村广韩村高村西彰村后城村新村东司马村西司马村西宜作村东宜作村宋庄村史村小董庄村大董庄村和贡村大位村小位村西王梁村东王梁村贺村肖寺村圪当坡村小张庄村西冯桥村东冯桥村刘庄村南朱庄村西小召村秦庄村谢庄村北吕庄村郜两水村东两水村西两水村大留村郜庄村李桥村葛前村葛后村小葛村期城村伏背村西庄村郑村大潘村小潘村杨林村南王村保方村彰仪村西乡村北寻村东乡一街村东乡二街村东乡三街村东乡四街村范庄村上辇村南西村南东村
山王庄镇:山王庄村陈庄村张坡村廉坡村郭庄村赵庄村新店村王庄村大郎寨村杨庄村闫斜村马庄村张庄村万南村万中村万北村盆窑村
紫陵镇:紫陵村赵寨村王庄村长沟村范村王村坞头村窑头村庙东村东庄村后庄村宋寨村西紫陵村
常平乡:常平村窑头村煤窑庄村杨河村张老湾村老马岭村簸箕掌村山路平村前和湾村后和湾村九渡村杨庄河村
王召乡:东祝策村西祝策村前庄村索庄村段庄村李大人庄村南李庄村南住村北住村大辛王村小辛王村王庄村东申召村西申召村赵庄村仲贤村西王召村东王召村马铺村冯翊村龙涧村言状村卫庄村尚香村彭城村前兴福村后兴福村木楼村东木楼村西木楼村张庄村陈庄村感化村南荒村东苟庄村苟庄屯村邢庄村西里村东里村土培村北龙盘村南龙盘村冷庄村东贾村西贾村
王曲乡:中王占村东王占村西王占村西渠沟村东渠沟村中渠沟村北董村南董村柿园村杨村十三里店村广利作村大十八里村小十八里村小王村大召村西赵庄村东彰村西彰村南彰村北山村前赵村后赵村大王村西王曲村东王曲村南鲁村夏庄村祁庄村里村路村古章村肖作村范家庄村南孔村北孔村呼庄村蔡湾村张武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