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的介绍 —全国著名红色经典景区

时间:2024-09-18 09:54:47

常熟市,隶属江苏省,位于长江三角洲,因“土壤膏沃,岁无水旱之灾”得名。面积1264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56.8平方公里,人口124万人,198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常熟已有5千多年文明史,邑内有崧泽、良渚等文化遗址多处。3千多年前的商末,古公亶父(周太王)次子仲雍让国南下建勾吴,定居常熟。自西晋太康四年(283年)建城以来,古城已有1700多年历史,至唐代,已成为商业发达、街市繁荣的江南名城。

常熟依山傍水,古城坐落于虞山东南山麓,城外湖泊环抱,城内琴川古运河纵贯南北,民居枕河而筑,小桥流水人家,街巷幽深静谧,至今仍保持明清时的格局,古典园林点缀其中,山水城园有机地融为一体,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杰作。 常熟是一座风景旅游城市,虞山风景区,是国家太湖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景区之一。沙家浜旅游区,位于城南昆承湖畔,因京剧《沙家浜》而闻名全国。

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华东地区最大的生态湿地之一,一区占地1000多亩,已建成革命传统教育区、水生植物观赏区、红石民俗文化村、芦苇水陆迷宫、美食购物区等功能区域和竹林幽径、阡陌苇香、柳堤闻浪、隐湖问渔、双莲水暖等一批景点。

历史钩沉:

《沙家浜》是文革八大样板戏之一,它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由上海市沪剧团在1958年根据一部纪实小说改编而成。1963年,北京京剧团对《芦荡火种》进行二次改编,最后由毛泽东亲自定名为《沙家浜》。京剧《沙家浜》讲述的是抗战时期,中共地下党员阿庆嫂为掩护新四军伤员,与忠义救国军某部司令胡传魁和参谋长刁德一周旋的故事。

讲述新四军与忠义救国军矛盾斗争的京剧《沙家浜》,取材于真实事件,但历史上的忠义救国军也有抗日的一面。

该故事的真实背景是,1939年5月,新四军“江抗”某部奉命奔袭常熟日伪据点,进军途中遭到忠义救国军第五支队的突然袭击,新四军为了避免事态扩大,适当还击后主动退出战斗。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9月,“江抗”回师锡澄地区,再次遭遇忠义救国军第五支队与第十支队一部的进攻。为了消灭新四军所属的这支队伍,忠义救国军总指挥部立即调兵增援,副总指挥杨蔚亲自率领第一支队、第二支队赶来参加围堵。最终,为了顾全大局,陈毅命令“江抗”单方面停火,并且与忠义救国军和国民党第三战区谈判后撤事宜。随后双方达成妥协,新四军撤退时在阳澄湖地区留下了36位伤员养伤。这些伤员在滞留期间,经常遇到日伪扫荡和忠义救国军部队的袭扰,在地方党组织和当地群众的帮助下才最后归队。

《沙家浜》中呈现的忠义救国军形象,由于当时政治的需要而被刻板化,几乎是以反面形象出现。近年来,伴随着肯定国民党抗日贡献的学术潮流,忠义救国军在抗战中的贡献得到了大陆很多学者的肯定。

剑阁

虞山藏海寺

沙家浜正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