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会下山坐公交车去市区或柿花园市场买菜,闲暇之时会在太阳山度假小镇散步,或者读书写作。我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总想到处走走看看。住在这里没几天,听说太阳山后山有个彝族村庄,勾起了我一探究竟的兴致。

一日,我起了一个早,开始向后山彝族村庄步行进发。“上山容易下山难” 这是对没有山路的山而言,而对有路的山而言,还是应该说“下山容易上山难” ,往上爬还是有点累的。
我居住的地方海拔2000米,后山海拨更高些,但道路还算平坦,除了一小段土路外,其它都是水泥路。路上不时有汽车通过,但都是小客车和小货车。路两边都是山地,有少量树木,大部分区域被种上了烟叶、玉米和蔬菜等,刚出发时,很少能见村庄,但能见到地里劳作和过路的村民。9月份也是烟叶的采收季,我能不时看到忙着采收烟叶的村民,采满一背篓就从地里艰难地爬上来,送到停在路边的小货车上。他们很累,但他们脸上挂着笑容。澄江是烟叶的一个重要产区,烟叶应该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这一篓篓烟叶将成为他们的重要收入,难怪他们会非常开心。





去往彝族村的叉路口很少,我向沿途村民问询后,几乎没走什么冤枉路,走走停停,翻越一个山头,约莫走了一个小时来到了彝族村。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 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在云南的主要聚集地为楚雄、红河等,在澄江市彝族人口不多,唯有海口镇松元村是一个彝族的聚居区,约有2500多彝族人口,分别在松子园、草格、石门、石龙等几个村民小组,而我去的目的地就是其中的松子园。



松子园松林叠翠、山峦起伏,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落,这里植被茂密,整个村庄几乎破树木包围着。由于主要是山地,村民种植烤烟、青花、菜碗豆、玉米等。在房前屋后也栽植核桃、梨、桃、无花果等水果。村民的房屋也以新的为主,有的砖瓦房盖得很漂亮。但仍能看到一些红泥坯的房,这些基本用做仓储,或者是养鸡鸭、猪等。每家几乎都堆着一堆堆木柴,这也许是村民的主要燃料。而每家都有一个水泥灌子,我一开始看不懂,这是派什么用处的?经询问后了解,这是储水用的,村民的生活、生产用水就靠它解决,而水源也许是山泉水。在村民的住宅墙上,画着一幅幅带着民族色彩的绚丽宣传画,如果没有这些宣传画,很难判别这里是彝族村,因为平时村民也穿汉服,与外来人员也讲普通话。彝族节日时村民才会穿上民族盛装,彝民与彝民交流才用上彝族语言。









对这个神秘的民族村庄,在来之前我查阅资料进行了一些探寻。
彝族是当地的原住民,据《云南通志》说:“白罗罗(白彝,即彝族) ,澄江及他郡皆有之”。明朝以前,澄江地区主要民族为彝族。明朝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发起征讨云南元朝残部,灭了最后一任统治云南的梁王,使云南全境得到了平定。为供养驻地大军,朱元漳下令就地军屯,使军士三分守城、七分屯田,自给自足。同时,朱元璋为为巩固对这一地区统治,将这一地区彻底纳入中央政府的版图中,并从中原、湖广、江南等地引入百万平民入滇垦殖。大批汉民涌入,迫使彝民从坝区往山区搬离,在山高林密的山林里形成了村落。松子园村就在这样山高林密的山林里,村庄周围长着竹子和许多松树,到了松果成熟的时候,从树端跌落下来的松子粒,成全着每一位路过的人,能够在松子树下拣到松子吃,久而久之,大家都知道这个地方可以捡到松子,慢慢这个地方就被叫做松子园,这就是松子园地名的来历。






松子园的彝族村民非常淳朴,我在村子里问路,他们与我交流都非常热情,也许山村已经不再闭塞,他们与我这个陌生人之间没有拘束之感。我走进一户彝族村民家中,60多岁男主人一个人在家,我与他交谈,他告诉我现在日子过的非常好,儿子、女儿都已成家,而且在山下都有稳定的工作,收入不错。自已有一栋老房子没拆,在边上又盖起了一栋新楼,住得非常宽畅。平时种种农作物,养些鸡鸭、猪等,生活很不错。我指着院内一辆小汽车问他:“这是你儿子开的?”他回答我:“ 不,这是我开的。”看来彝民的生活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看着他家散养的草鸡,毛色光亮,能跳能飞,我提出买一只,他非常爽快答应我,2公斤多的土鸡仅仅80元,我给他10元钱,他又帮我宰杀处理干净,又给他10钱,他让我在宅前菜园任意采摘一些青椒、小白菜、葱等蔬菜,我告别他后,又在村头菜场买了一些蔬菜、豆制品等,满载而归。自已拎了太多东西,在村路上招手拦了一辆当地人的过路小客车,司机帮我免费送到太阳山住地,我非常感激,在生命中处处遇到好人。






从松子园村买回的土鸡,由女儿烹制了鸡汤等菜肴,女儿称赞这只鸡是近两年吃到的最好吃的鸡,肉质紧实,味道鲜美,价格也不贵。我在澄江农贸市场买了差不多大小的一只鸡,价格要125元,但品质差了很多。


因为想念这只鸡的美味,隔一段时间后我第二次又去了松子园,这次是由朋友开车去的,方便了许多。而且除了买鸡之外,我有更充足的时间了解松子园。我驻足在村里的宣传栏前,了解到了一些彝族的文化。






彝族火把节。火把节在古代称为“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火把节的由来传说不一:一种说天神与地神斗争,人们用火把助地神灭虫战胜天神; 一说出自《南诏野史》及师范《滇系》,这两书载:南诏首领皮罗阁企图并吞另五诏,将会五诏于松明楼而焚杀,邓赕诏妻慈善谏夫勿往,夫不从而被杀,慈善闭城死,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

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节期三六,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节庆期间,彝族人民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撤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唱歌、跳舞、赛马、摔跤;或举行盛大的箐火晚会,彻夜狂欢。我在松子园村中看到一个很大的广场,村民给我说这里就是全村火把节狂欢的中心。

太平花灯。松子园流传着一种古老的花灯——太平花灯,其中还分为“阳灯”和“阴灯”两种,俗称“打团场”。所谓“太平”,就是希望世道太平、生活太平、六畜太平、五谷丰登、无灾无病。
太平花灯在松子园等彝族人聚居区流行,太平花灯的演出活动从头年的冬月至第二年的二月间,冬月初二祭灯神,之后开始排练,正式演出一般为每年正月初二至二月初二,也可延长至二月十七。
彝族刺绣。它是彝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传承先辈文化的一种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刺绣制作精美,异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彝族服饰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松子园彝族居多,生活在这里的彝族妇女自古便擅长刺绣,并成为她们在农闲之时的一种习惯性手工活动。松子园彝族刺绣都是母传女的方式,一代代在女性中延续,一直延续到今天。

我只是刚刚开启澄江的旅居生活,我惊喜地发现在我居住地太阳山后山竟然有这样一个特色少数民族村庄,这对我了解多彩云南有着极大的帮助。

村 里 的 集 市


松子园彝族村庄是澄江是发展旅游业的宝贵资源,澄江市虽然有世界深蓝湖区抚仙湖、世界生命起源地帽天山两张国际级名片,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但对松子园彝族村庄这种特色资源也应该重视,要吸引周边万科等著名房企参与,挖掘文化,对村庄进行微改造,引导村民把节庆常态化,常年穿起彝族特色服装,打造流动风景线,让抚仙湖—太阳山—松子园彝族村形成一条有价值的特色旅游线路,必然对澄江成为旅游强市有很大帮助。
我建议澄江市政府相关部门去考察浙江省丽水市旅游强市做法,丽水在微改造打造美丽乡村和开发特色民族村寨等方面是卓有成效的,畲乡景宁、缙云仙都、云和梯田等都值得去看看,只有视野开拓,思想进一步解放,澄江市才能冲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成为云南旅游的新地标,只要努力,这是完全可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