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近代史中充满着压迫和屈辱,列强打开中国近代史的大门,殖民奴役中国人民,在中国驻扎军队,建立具有特权的领事馆,最著名的应该是北京的东交民巷和上海的外滩领事馆。



东交民巷从天安门东路到崇文门大街,全长近1.6公里,东交民巷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元朝,忽必烈建立元朝,迁都到燕京称为元大都,但当时的东交民巷还只是一条胡同叫江米巷,在元朝时为了南粮北运,开凿惠通河连接大运河,运粮船直接开到城外的船板胡同(现东城区东南部)进行销售,时间一长就形成一条粮食买卖街,由于南北方对大米称呼的差异,北方人称江米,南方人称为糯米,最后称为江米巷,江米巷在元朝是控制漕运米粮和海运的咽喉要道。



明成祖朱棣在建北京都城时,为了打造坐北朝南,东西对称的棋盘界,将江米巷截断分为东交米巷和西交米巷,此时的江米巷已经成为一条长街,在东郊米巷建立六部中礼部、鸿胪寺以及只接待朝鲜、蒙古、缅甸和安南(古越南)四国使节的四夷馆,到清朝时,将四夷馆改为四译馆,只允许外国使节居住,清政府还规定居住时间最长为四十天,但这一规定直到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被打破。




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与英、法、美、俄四国签署《天津条约》,签署的《天津条约》中有条款规定四国将在东郊米巷建立公使馆,随后其它国家纷纷在东郊米巷建立公使馆。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东交民巷作为外国人的驻地被当作攻击的重点,当时的童谣唱到“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吃面不搁酱,炮打交民巷”,前者指的是西什库教堂,后者是指东交米巷,1901年清政府与八国联军签署《辛丑条约》并规定将东郊米巷改为Legation Street(使馆街),地图上标明为“东交民巷”,英、法、美等11个国家在东交民巷内成立联合行政机构,还规定在东交民巷内不允许中国人居住,行政管理权完全归使馆,中国政府无权过问,至此东交民巷成为各个使馆管辖的使馆区。




新中国成立时,对北京城内帝国主义占领的军营和其它使馆建筑一律征用,和新中国建交的一些国家继续在东交民巷内建立使馆,直到1959年,中国政府将各国使馆迁到建国门外,从此东交民巷建立使馆已成为历史。东交民巷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屈辱,它就像一个缩小版的中国,巷内中国政府无权过问不能独立自主开展管辖,但最终像帝国主义的使馆从东交民巷迁出一样,中国和东交民巷还是属于中国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