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县兵工厂是中国第一座完善兵工厂,由袁世凯创立,吴佩孚、冯玉祥、张学良、韩复渠等16位军阀轮番占领,蒋介石4次到厂视察,在河南巩县经营23年,在湖南等地辗转13年,最终一部分留在大陆一部分搬迁台湾。
巩县兵工分厂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化学兵工厂,由蒋介石创立,蒋介石连续3年“双十节”后第一天视察,在巩县经营5年,在四川辗转12年,最终除一小部分人员迁往台湾外,其余人员和设备全部留在了大陆。
巩县兵工厂和巩县兵工分厂一边搬迁建厂,一边组织生产,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堪称为中国兵工史的传奇。
我国民族军火工业选定巩县孝义作为重要基地,显示出当时孝义镇在全国政治、军事、经济、交通等方面所处的优越地位。兵工厂及兵工分厂的建立,对孝义镇商业的发展、工业的兴起和以后巩义市连续多年荣登全国百强县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在兵工厂鼎盛时期,孝义火车站成为畅通四方的重要站口,孝北村大王沟、孝义老集、白沙集人烟繁华,生意兴隆,整个孝义文化发达,经济活跃。后来兵工厂虽然迁走,但留下了4000余名技术工人,为孝义镇工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1914年,兵工厂开建后,孝义镇手工业在建国前发展到了极盛时期,当时有“小上海”之美称,生产项目近30种。
木匠铺:石灰务张五常,在本地颇负盛名,会刻透花,做匾活,曾监守本村重修舞楼;张喜岭善投笨梨,做密县小推车;南地崔顺祥,做鞍桥有名;崔新喜做的风箱风力大,远销陕西。
铁匠铺:龙尾村的刘新年打的鏾刀锋刃锐利,每口鏾刀价值30斤小麦,他打的铁勺可以插入水中不倒;外沟村张呼兰以打鬼头大刀、红缨枪出名。
油坊:里沟李发枝油坊经营时间最长,连传四辈;孝义南头老集的“公盛”油坊规模最大。
染坊:建国前群众穿着以自织土布为主,织成的布送染坊着色成毛兰、黑兰、月兰、轻兰、印花等,染后嗮干,用青石辗辗平。孝义镇有石灰务村崔承喜、张文成染坊,孝北村张钦、王克染坊,孝南村李呼兰染坊等。

缫丝:缫丝加工业大部分自己不养蚕,每年春末夏初蚕茧成熟季节,到各村收买成茧,运回后蒸茧取丝,把取出来的蚕丝染成红、绿、黄、蓝、紫、黑诸色,细者做线,粗者织布,到市场销售。石灰务村有姚松山,和义沟有申荣祥、申庆、张鸿旗等人从事缫丝手工业。
此外还有石灰窑、打毡、刻字、钉秤、卷烟业等,尤其是石灰务村张万灵雇人经营的“良兴麻店”,多销给石灰务渡口河运船上,航运郑州、开封、山东等地运货,来往捎运麻绳,该店生意兴隆,约有资金两千余元。
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完成后,农业集体化,手工业成为集体的一种副业,孝义人民集体到石河砸石子,是集体组织工副业的雏形;1956年到1964年,是孝义镇工业发展到第一阶段,生产仍是传统的手工形式;1965年到1978年,是孝义公社集体工业发展的奠定时期,有集体经营的建筑业、运输业、机砖厂、耐火材料厂等,特别是机器制造业的产生,带动了整个集体工业的迅速发展,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业指导结构经历了“多经会”、“工办室”,是孝义公社工业的滕飞阶段,人人挑担子,个个显才华,一个个亏损的企业扭亏为盈,镇办、村办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比较有名的有:巩县八一耐火材料厂、巩县金红石厂、孝义砂轮厂、孝义金刚砂冶炼厂、孝义水泥厂、孝南机械厂、巩县碱厂、孝南化工厂、孝北机械厂、巩县炭素厂、孝南耐火材料厂等。
兵工厂的血脉基因在流传,人民群众勤劳致富的理想在奔腾,如出闸巨浪,汹涌澎湃奔腾向前。

巩义新兴路上,一字排开有:洛阳第二拖拉机厂、郑州钢铁厂、郑州水泥厂、河南化工厂大型国有企业。
接下来,机械之乡孝义镇、“砖机之乡”站街镇、耐火材料之乡北山口镇、净水剂之乡芝田镇、电信电缆之都回郭镇如日中天!
在“山河四塞、巩固不拔”的巩义大地上,在伊河、洛河、黄河汇流所形成的两大冲积扇形上,回郭镇的神话正在上演。
三河漕运,奠定了回郭镇在中国历史上一千多年的中心枢纽地位,回郭镇成为中原名镇后,先后经历了卷烟业、新工业、社队企业、电信电缆四个工业发展时期,如今的全国铝箔铝带生产基地更是如火如荼。
巩义市,一个响彻云霄的名字,多年连续荣登全国百强县,兵工厂子弟不辱使命,八十万巩城人正在开拓进取、奋勇向前!